每一門傳世藝術的誕生,皆有其深遠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淵源。被譽為“國粹”的京劇,便是這樣一棵扎根中華大地的藝術之樹,它集唱念做打于一體,融文學、音樂、美術于一爐,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。而安徽和京劇有著特殊的淵源——一段始于清代的“徽班進京”往事,不僅改寫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格局,更將安徽與京劇緊密相連,串聯起兩地深厚的文化羈絆。
安徽與京劇的文化羈絆
(資料圖)
你或許還不知道,京劇與安徽有著特殊的文化羈絆:235年前徽班進京,為京劇的誕生和發展埋下了關鍵伏筆。
1790年,恰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壽,閩浙總督伍拉納聯合江南管鹽務的官員,從當時的南方戲劇中心揚州,征調了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“三慶”徽班進京獻藝,為皇帝祝壽。應召入京,非同小可,“三慶”徽班為何被選中?原因簡單卻也不凡:它是揚州最大、最好的戲班。
“三慶”徽班的表演,兼具徽調的質樸生動和地方腔調的鮮活靈氣,表演的劇目接地氣、很有生活氣息,一入京便驚艷四座。它的成功,讓更多徽班看到了京城的演藝市場,隨后,“四喜”“春臺”“和春”等徽班也相繼進京,他們在京城舞臺各展所長,共同開啟徽調在京城的傳播熱潮。
要想在名家云集的京城扎根,獨步劇壇,靠原有的技藝遠遠不夠。徽班藝人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心態,主動吸收昆曲的婉轉身段、秦腔的激昂唱腔、京腔的通俗鮮活等,將安徽地方戲曲的質樸與其他劇種的精華巧妙融合。
特別是漢調傳入京城后,徽班又與漢調開始了深度合作,這就是戲曲史上著名的“徽漢合流”。
漢調,以明快流暢的“西皮腔”聞名;而徽班,擅長深沉婉轉的“二黃腔”。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腔在舞臺相遇,如同兩股溪流匯入江河碰撞出奇妙火花。藝人們敏銳察覺到兩種唱腔的互補性,經過不斷吸納、融合,磨煉出兼具南北之長的新聲腔“皮黃”,造就了“國粹”京劇。
在京劇的發展史上,還有一個安徽人也不得不提——祖籍安慶潛山的程長庚,他將徽調與漢調唱腔進行系統整理,確定了京劇的基本唱腔規范,是京劇十三位奠基人之一,被譽為“徽班領袖”“京劇鼻祖”“京劇之父”。
京劇在合肥大放異彩
那京劇是什么時候傳入合肥的?這是一個能“考倒”老合肥的問題,但他們指了條路——去花園街找找答案。
乾隆年間,花園街就是合肥的戲曲演出場所之一。當時,福建省旅肥同鄉會十二姓在這里建了天后宮,每到春節,為了迎合祭祀人群,總會自發出現各式雜耍和徽班演出。到了民國,這里發展為合肥的“北京天橋”,匯聚大量曲藝人員,也吸引了眾多觀眾。
1913年,徽州人方遇春在此處重新建造了戲院,組建京、徽兩班唱戲。新中國成立前夕,董良臣、段正寬、胡月天等集資在該處建新民大戲院,來演唱京劇。解放后,新民大劇院是合肥為數不多的公共文化設施,即便簡陋,也擋不住老百姓涌來這里看“大戲”。
1953年,在新民大戲院原址上修建了合肥劇場,這成了合肥市京劇團駐地。
合肥劇場首次演出,是由合肥市京劇團排演的《秦香蓮》。當時的合肥劇場,幾乎每晚都有合肥市京劇團的劇目上演,還常有薛浩偉、繆鴻菊、周麟榮等名角登臺,許多農民開著三輪車來看戲。
合肥劇場旁邊的江淮大戲院,也常常上演京劇。1958年3月,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此連續出演了13場國粹精華,不少合肥市民從報紙上獲悉這一消息后,千方百計托人購買演出票。那幾天場內外圍滿了觀眾,看戲得提前許久入場,甚至連戲院門口張貼的海報前也被人圍得密不透風。
上世紀末,合肥還舉辦了第三屆中國京劇票友節,短短九天,舉辦了頒獎、演出等各種活動25場。著名“麒派”表演藝術家馬少童、著名“梅派”表演藝術家李國粹以及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、耿其昌夫婦等名角也來到合肥,為觀眾奉上了精彩絕倫的演出。
合肥少年唱響國粹新聲
傍晚時分,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團翡翠學校戲劇室練功房內,稚嫩卻又不失專業的京劇唱腔裊裊傳出,滿室戲韻濃得化不開。原來,這是該校“玉聲雅詠”戲曲社的小社員趁著放學,跟老師在排練京劇呢。別看他們年齡小,卻個個表現亮眼,唱念做打間盡顯扎實功底。
合肥市翡翠學校學生所表演的京劇《麻姑獻壽》登上第29屆“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”業余組展演舞臺,一鳴驚人,喜摘“小梅花”。
今年暑假,第29屆“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”活動業余組現場展演的舞臺上,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團翡翠學校“玉聲雅詠”戲曲社團攜國粹京劇《麻姑獻壽》驚艷亮相。水袖翩躚、唱腔婉轉,“小麻姑”們將京劇“以歌舞演故事”的藝術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,最終喜摘“小梅花”。
“認真,這是我們學校從開設京劇社團就定下的宗旨,要以‘熟悉京劇,尊重藝術,傳承文化,提高素養’為目的,讓孩子們都能學到真東西,傳揚國粹藝術。”翡翠學校音樂教研組組長、“玉聲雅詠”戲曲社團指導老師夏凌介紹道。
為了這份“認真”,學校著實下足了功夫:不僅戲曲專業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,與夏凌共同組成“雙師團隊”,手把手教孩子們摳唱腔、練身段;更精心構建“課堂奠基+舞臺實踐”的立體化傳承模式,給熱愛戲曲的學生們最專業的指引和最廣闊的成長空間。
不止于翡翠學校。
作為安徽省會,合肥很珍視京劇與安徽的文化聯結,多年來,以多元舉措推動京劇在本地的發展和傳承:搭建專業平臺,引進名家名團帶來經典劇目;復排經典,更致力于創作具有合肥特色、安徽氣派的新編劇目,讓京劇在這片科創沃土上,生發出兼具傳統神韻和時代氣息的新腔調。
同時,合肥還持續發力推動少兒戲曲普及教育,在中小學校開設系統化戲曲課程,讓“生旦凈丑”走進日常課堂;支持各校建立特色戲曲社團,讓興趣有處安放;更積極引入專業師資與非遺傳承人,讓傳統技藝得以原汁原味地傳承。
一系列舉措之下,戲曲不再是書本里的“古老符號”,而是真正融入校園生活的鮮活藝術。京劇由此走入一所所校園,走到孩子身邊、扎進孩子心底,在課間操的伴奏里、社團活動的笑聲中、舞臺展演的聚光燈下,綻放出全新的光彩。
如今,越來越多合肥少年能隨口哼出幾句京劇唱段,能準確說出“紅臉忠、白臉奸”的行當特點。曾經隔著時光的傳統藝術,正化作孩子們成長中生動的文化印記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,續寫著國粹的新故事。
合肥在線-合新聞記者 王靚 孫皞乾
標簽: